中国诗人王长征获西语“金鹰奖”
日前,中国诗人王长征凭借汉西双语诗集《北方的沉默》,斩获西班牙语作家联盟主办的国际文学奖项“金鹰奖”。“金鹰奖”由拥有140余国分支、超300万参与者的国际组织UHE(西班牙语作家联盟)于1992年设立,旨在嘉奖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学发展、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创作者,
日前,中国诗人王长征凭借汉西双语诗集《北方的沉默》,斩获西班牙语作家联盟主办的国际文学奖项“金鹰奖”。“金鹰奖”由拥有140余国分支、超300万参与者的国际组织UHE(西班牙语作家联盟)于1992年设立,旨在嘉奖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学发展、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创作者,
冻蕊欺霜枝上俏。雪压疏痕,暗把春信报。不与群芳争暖闹,冰肌独抱寒香傲。
十五年来,这位痴迷于长安城历史的学者,几乎走遍了西安的每一条街巷,翻阅了无数古籍,只为重现那座千年前的世界之都。如今,作为研究隋唐长安城的青年学者,他介绍起长安城的“著名景点”,如数家珍。假如要选一位导游陪你“穿越”,崔凯绝对称职。
回望这个热闹非凡的假期,音乐节的落地情况究竟如何?据音乐财经(ID: musicbusiness)的不完全统计,今年国庆期间原计划举办的音乐节中,最终成功落地的共有29场,另有10场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期举行。这意味着,每四个项目中就有一个未能成功举办,音乐节市场
远山上头有夕阳,远看好似山衔落日,远山衔着落日的倒影,映在寒冷的水中,闪动着粼粼波光。
十五年来,这位痴迷于长安城历史的学者,几乎走遍了西安的每一条街巷,翻阅了无数古籍,只为重现那座千年前的世界之都。如今,作为研究隋唐长安城的青年学者,他介绍起长安城的“著名景点”,如数家珍。假如要选一位导游陪你“穿越”,崔凯绝对称职。
他用一生的时间,把一件细致而微的事情,做到了极致。他把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分给了虫子,当《昆虫记》第十卷问世的时候,他已经86岁了。他,就是法布尔。
公元前202年1月,项羽在乌江之畔自刎,持续了将近四年的“楚汉争霸”就此结束,汉王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。
地球,这位人类的母亲,是那样晶莹可爱。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kuàng chǎn资源,bǔ yù着世间万物。可如今,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huǐ huài,资源面临kū jié。幸运的是,许多人开始行动:老人在山间种下树苗,让青山焕发活力;农民在田埂上辛勤劳作,把希望
利登,字履道,号碧涧,南城人,早年无意仕进,生活超脱,常与文友聚游登览,赋诗论文。
不过据说当时很多人不明白王安石这首诗是何意,一直到了民国才有人给出了为大众所接受的答案,此人便是新加坡籍华裔汉语大师郑子瑜。
苏仁聪,1993年生于云南昭通,青年诗人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作品见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中国作家》《当代》《中国校园文学》《新诗选》《边疆文学》《星星》《扬子江》等。参加第38届青春诗会,出版诗集《无边》。
中国自古就有拜月、咏月和赏月的传统。明月当空,古人感其清冷,赞月光皎洁,也悲伤阴晴圆缺。月亮一直是中国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。中国的月崇拜从何而来?咏月为何能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?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昕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。
大唐元和二年的早春,风中还带着料峭的寒意,但阳光已经变得有些温度,懒洋洋地洒在长安城百万片灰瓦上。白居易,时年三十六岁,新任的左拾遗、翰林学士,正骑着马,随着散朝的人流,缓缓行在通往城东南的大道上。他特意绕了点路,想去曲江边走一走。
里尔克的《秋日》带有自然的神性,诗人先以夏日为引子,展现自然的力量,连主的影子都能投射在日规上,让秋风刮过田野,让果实丰满,仿佛自然凌驾于一切之上,其力量亦虚亦实,让人心存敬畏,又生喜悦。例如第二节写秋日的丰收景象,无不透着自然的馈赠。第三节,诗人书写秋日时候
中国古代诗歌,在唐朝是一个兴盛发展的时期。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,他们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。在唐朝时期,也有名气不大的人,仅凭一首优美的小诗,让后人感叹。唐朝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崔郊的穷秀才,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,心有感概,情不自禁写
唐代诗人项斯的际遇,堪称中国文学史上“伯乐识才”与“典故赋能”的经典案例——他的诗作虽未达到李白、杜甫般的巅峰传播度,却因“逢人说项”这一成语,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,这种“以典故传名”的现象,恰恰折射出唐代文人圈层的交往生态与语言传播的奇妙力量。
10月2日川超联赛南充队补时第94分钟点球绝杀广安,解说员张明当场念出“少年何妨梦摘星”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这些古诗,让现场5000球迷跟着喊,网上视频播放量一下冲到200万,下一场南充主场门票直接卖光了。
在谈论这几位诗人的时候,我意识到了某种随意性,因为这一组合完全是随机的。但我同时又感觉他们好像彼此有着某种内在的呼应性,放置在一起时的某种“扩展性”,因为他们有可能会共同隐喻着一种趋势或现象,在当代写作中的一种可能的共性。这很复杂,只能在单个的谈论中彼此彰显。
贾拉里丁·穆罕默德·鲁米的精神诗作和永恒智慧超越了时间和文化。其说教史诗《玛斯纳维·玛纳维》(“精神对韵诗”)生动地阐释他的教诲。